/  #林紀宇臨床心理師
/ 林紀宇臨床心理師攝


每當跨年之際、生日的時候、參加宗教活動、或跟著星座大師的指示祈願,人們常常會進行「許願」這件事。
但有時常發現,過去許下的願望,很多都沒實現,這當中發生什麼狀況呢?


其實許願的過程也充滿著心理學呢~

許願是 目標設定
心理學家Snyder建構的 希望理論 中,認為人們要能產生 「希望感」的三要素 (1)設立目標、(2)發展出策略完成目標、(3)一種相信自己可以心情,
而他也有提到這個目標需要是
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的目標,才能夠產生希望感。

管理學大師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)也曾提過若要設定目標,最好能夠符合SMART原則」,可以讓目標設定更加完善。
舉例來說,若我們希望新的一年可以變美變帥,我們可以這樣設定:

pecific(明確的):變美變帥可以透過減重達到、
easurable(可衡量的):減重可以透過體重計測量、
chievable(可達成的):設定減重為5公斤,因為可達成產生希望、
elevan(讓這個願望與自己相關的):減重是我自己可以控制、我想要的,不是別人的期待,也不是要靠別人、
ime-bound(讓願望有時限性):固定時間測一次體重或體脂,比較能監督自己,看是否達標,而不會覺得是可有可無的事。

許願是 自我暗示
許願過後,當心中有了個目標時,我們的大腦就比較知道要怎麼搜尋相關的素材,例如:當我們立下健康減重目標時,就會多留意健康飲食相關的廣告,也可能較容易看到提供健康餐的餐廳。
這就像是對我們的大腦立下一種 自我暗示,彷彿在潛意識間,大腦就默默搜尋著與這些目標有關的人事物。

許願是 正念靜心 的過程
人們常在宗教中進行祈願,當踏入莊嚴的宗教場所時,彷彿與外界有個隔絕,而可以進入一種靜謐的心理狀態,靜心 來好好整理自己的心情、狀態以及願望向與神明、天父或任何信仰的神祈願。
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,也可以透過慎重的態度,立下願望。當我們要許願時,不仿好好地安排一個不受打擾的時間,做幾分鐘緩慢、深沉且舒服的呼吸,思考這一年自己的狀態,再整理好自己的目標。往往讓自己進入一個正念靜心的態度中,心中那最熱切的渴望也會浮現。

在心理諮商或治療中,心理師常常會詢問第一次會面的案主:發生什麼狀況?為何而來?想要在諮商中獲得或改變什麼?
其實這也是一種目標設定的過程。

在舒服安全的會談室中,透過心理師的帶領,幫助案主們可以靜心思考自己的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