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師:Andrea Piacquadio,連結:Pexels

撰文/ 楊顯欽臨床心理師

 
「我其實沒把心思放在問題解決上,因為我一直在生氣。」有一個人這樣說。
 
這句話似乎顯示生氣是一個很沒用的東西。若說情緒令人傷腦筋,生氣便是其中之一。我們可能會沉浸在生氣中,覺得無法停止生氣;或認為生氣沒有用,要求自己不要生氣,不准自己生氣;或討厭自己生氣的模樣,擔心別人不接受自己的憤怒,希望自己不該有生氣的樣子。在很多時候,生氣似乎被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籤,對自己、對他人的生氣,容易想要避開或消除,就像燙手山芋一樣難處理。
 
但人為什麼要生氣呢?生氣其實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,生氣的出現是提醒的訊號,反映我們也許感到情況不如預期,也許感到權益受損,必須好好讓情況重新回到可接受的範圍。生氣提供一種動能,讓我們能夠去保護自己的權益,避免不希望的事情發生。在捍衛與保護自己的過程,有時不是像請客吃飯那樣和和氣氣,生氣也難以避免地被貼上負面標籤,讓人覺得生氣是不好的。但其實生氣不是不好,而是要如何好好生氣,讓生氣發揮應有的功能。當知道自己的憤怒是為了什麼時,我們可以清楚地認知到當前處境,擬定想要達成的目標,想出並運用保護自己的方法,讓憤怒的動能引領我們運用可行的方法。
 
但如果,無論如何怎麼生氣及力挽狂瀾,也無法阻止事情發生或改變結果呢?就像最近的勞資法修正爭議,一定讓許多人感到憤怒又失望。外在的事情難以改變,憤怒與失望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。在需求不被聽見、不被理解時,或許這時候,更需要自己好好照顧自己。憤怒相當消耗我們身心力量,尤其未能改變結果的憤怒更可能帶來長期的消耗。那該如何自我照顧呢?幾點方法如下:
(1) 安:在奮鬥之餘,給予自己一個身心安適的空間,暫時地隔絕令你生氣或激起任何情緒的訊息。
(2) 靜:在一段空閒、不被打擾時間內,做幾個舒服的深呼吸,在呼吸之中感受身體肌肉的舒緩,心思的沉澱。也可以從事任何能讓你放鬆又不具傷寈性的活動。
(3) 能:在這件事情上,檢視自己能夠做、已經做到的部分;看到自己的情緒的動能,肯定自己的努力。
(4) 繫:與重要伙伴及重要他人,互相支持及聯繫,或一同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,轉換心情。伙伴的支持讓人行得久遠,避免陷入孤寂的死胡同。

人生總有苦難,但可以在坎坷的路上,看見並發揮自我保護的情緒本能,讓生活有更好的可能性。在行走的路上,學會照顧自己的傷口與疲累,讓自己可以走得更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