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擁有地球上最複雜的大腦,處理我們所遇到的各種經驗與刺激,形成我們複雜的心理與情緒經驗。依著我們的情緒經驗,做出相對應的行動,這是情緒調節。同時,我們有能力為這些情緒與行動賦予意義。這些經驗的累積會幫助我們知道或試著去知道「我是誰」、「我怎麼了」、「我想要什麼」等等,各種關於「我」的感受。
但如果,我們沒有特別去覺察這一塊,我們可能會忽略很多事。例如: 疫情當頭,勸家人要戴好口罩,但家人總是戴得不標準,我們可能對此憤怒。這個憤怒可能有層次之分,第一層可能是對家人不聽勸、不做正確的事感到憤怒;第二層也許來自焦慮,害怕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,但當下卻又無法控制這個潛在的危機,感到失控與挫折,衍生憤怒情緒;第三層也許是喚起過去更多的經驗,過去家人總是不聽從自己的建議的憤怒,這個憤怒也許是感到被重要他人拒絕的挫折與傷心,覺得不被在乎,並且可能是日積月累的。
有時候這些情感可能是很深很深的,我們不一定能察覺到,但我們的「情緒調節行為」已經跟著情緒在運作,影響著自己與他人。在某個機會與破口下,一股腦地渲洩出來,有著很強的憤怒,但對方卻覺得有這麼嚴重嗎? 甚至,自己也不明所以為什麼這麼氣。或許這個情況可稱為「借題發揮」:當憤怒著家人多不受控時,可能講得是自己多擔心,多挫折,多麼感到不被在乎、信任與拒絕。但我們自己並不一定知道,不一定知道那是心裡深處的傷口在隱隱作痛著。
感受到情緒,但「剪不斷,理還亂」總是最難受。有時候我們會選擇迴避它、壓抑它、淡忘它。在某些情況下,這樣處理是需要的、也是有幫助的。但沒有一個方法永遠都是好方法,我們終究得去面對與爬梳自己的心理與情緒經驗。這是日積月累的工作,也是我們長大過程中經常在做的,只是有時候會忘了或選擇放在一旁。如果試著好奇地探問自己的情緒想說什麼,將會發現有一些屬我們自己的重要部分在裡面,會從中找到意義,形成關於「我」的感受與經驗,長成一個更好的「我」與「人我關係」。